目录
名家视阈
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发展路径与谱系状态——基于“历史化”的一种考察
吴秀明;4-14
学术观察
现代诗人新论:主体性的正面形塑
陈仲义;15-21
高端访谈
点亮一盏度人的文学之灯——贺绍俊教授访谈录贺绍俊;张晓琴;22-30
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
重审当代文学史料的位置和位移张英芳;31-37
“三线建设”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学——实证式解读冉淮舟《建设者》
范阳阳;38-43
1980年代的中国作家“走出去”现象——以爱荷华“国际写作计划”为中心的考察
李馨;44-49
批评和批评史
在乡村与都市的漫游中寻找“安放之处”——评张柠《幻想故事集》李洪华;50-54
网络文学人物塑造手法的新变革——以“清穿文”主人公的“人设化”为例
高寒凝;55-60
《应物兄》中的人物声音及其他
李彦姝;61-67
发现经典
开启“诗与真”之门——刘庆邦小说论孙郁;68-74
如何淬炼短篇小说的经典——刘庆邦短篇小说阅读札记张学昕;于恬;75-80
个体独立人格严重缺失的悲剧——关于刘庆邦长篇小说《家长》王春林;81-87
内外交织的双重叙事结构场域——刘庆邦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薛晓霞;88-92
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
“文学大系”的传承与文学记忆的韵律——《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五O—一九六九》总序
陈国球;93-103
南方精神、晚明风格与现代文学的“长时段”书写
朱军;104-109
在学堂乐歌与白话新诗之间——成都“草堂—孤吟”诗群的“在地性”研究
谢君兰;110-116
城市文学研究
关注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与欲望追逐——读王宏图《迷阳》
杨剑龙;117-122
沉重的前提与漫长的心结——有关中国都市文学的断想李振;123-128
作为经验的场域及其文学话语生成——改革开放四十年深圳文学的一种透视
赵目珍;129-136
诗坛新观察
2019年中国新诗之一瞥谭五昌;137-143
意象与结构的微妙诗韵——论埃兹拉·庞德“超位法”中的俳句美学
李疏桐;144-150
试论汪曾祺与九叶诗人的文学关联
林日暖;151-156
评论阐释
历史映像中的自我重构与认知转型——晚清反侵略战争题材电影的叙事演变张文东;姜翼飞;157-160
宗教、俄罗斯文化与“精神失助”——电影《危楼愚夫》的符号与隐喻
向宝云;黄蕾;161-168
依恋依赖与穿透展现——《白鹿原》的土地情感书写
张志昌;169-174
性别议题的书写意义——读阎连科《她们》郭冰茹;175-181
废墟·凝视·安魂曲:《云中记》的后地震叙事
张煜棪;182-188
女性主义文艺思潮下的文学性别意识差异分析——以张洁作品为例
张振安;189-193
赛博空间: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批评语境
钟舒;194-199
从“发明”到“发现”:复制与重置中的多元艺术
杨雅洁;200-205
东北文学研究
左翼的流亡:东北作家群的革命情结与家国情怀
谢纳;林静怡;206-211
辽宁城市文学的“在地性”与“在地者”——以“铁西三剑客”相关创作为例
胡哲;牛党杰;212-217
“生死场”上的隐喻和洞见——萧红抗战小说研究
董婕;张学敏;218-223
艺术空间
《暗香微动》谷万里;224
《池塘荷香》谷芳;224
《北欧风情》李立红;224
《山村幽径》谷燕;224
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迟艳作品选迟艳;225
贵阳学院美术学院杨承朴作品选杨承朴;226
《食在旅途》APP设计张明星;227
《永州映像》茶具设计彭融;李立席;227
《墨上花开》茶具设计肖优;冯舒玉;227
《小神龙无线充智能陪伴机》产品设计李小红;227
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峰作品选刘峰;228
《西溪家园》休闲家具设计柳翰;229
《西溪家园》茶室家具设计陈惠华;229
《西溪家园》餐厅家具设计黑靖国;229
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晓方作品选李晓方;230
《冬奥背景下的家具文创产品设计》
李成;231
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黄幸梅作品选黄幸梅;232
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视觉呈现——以《器系列》雕塑作品为例
谢勋;233-234
周口师范学院设计学院杨涵雅作品选杨涵雅;235
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周云飞作品选周云飞;236
景观建筑模型的设计语言探析——以山地别墅景观空间模型作品为例
马博;237-238
《归来的地方5》中国画李骏逸;239
《归途》中国画唐超;239
《向往》中国画贾佳;239
《烟霞秋色图》中国画杨彦辉;239
陈绍林作品陈绍林;240
批评家学术档案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