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艺术空间
《彩韵》摄影作品窦国昊;1
产品设计杜妍洁;2
空间设计田林林;3
地域文化元素展示空间设计彭鸿坤;张开宇;4
《潮汇星城》文创产品设计谢思思;5
《春之祭》舞台布景设计陈贞;6
《瑞雪》郭楠;6
《记·忆》建筑设计胡春晓;6
《竹》平面设计李万辉;6
《花瑶挑花》女包设计刘琼;7
表现与拓展——以《园境》系列油画作品创作为例张骏;8-9
锅炉房改造设计赵志林;10
《陶瓷展厅空间设计》王丹;11
《图书馆室内空间设计》王振亮;11
《心之所安是为家设计》李彩云;11
《住宅空间设计》郭家明;11
《黄昏与黎明》摄影作品马军;曹淞涵;袁晓冉;白欣卉;12
雕塑作品赵憨;13
诗画审美:瓯江山水诗路乡村空间叙事设计的方法及应用——以《笔墨纸砚》系列文创作品为例柴鸿举;杨小军;14-15
文创产品设计熊樱;秦鹏;16
《癸卯童话》数字年画刘乃菁;17
名家视阈
郁结、盘桓与顿挫: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-民族叙述李怡;4-17
学术观察
关于莫言的看与被看——在“莫言的这十年和四十年”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李洱;18-23
高端访谈
激活现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性和当代性——刘勇教授访谈录刘勇;凤媛;24-33+2
当代文学研究的“文学性”问题
困难中的构建——论中国工业诗歌的审美生成汪政;34-42
“文学革命”与“文学性”的生成翟文铖;43-49
论汉语的诗性与中国文学的“文学性”高玉;50-59
传统潜结构的审美再生:当代女性文学母女冲突的模式与构型李延佳;60-65
“九十年代文学”再出发
在争论、自省与对话之间——1990年代鲁迅研究的几个侧面孙郁;66-75
“断裂”与“延迟”的对话——重审1990年代学术化进程中的“国民性”讨论李哲;76-86
回到你自己——重读王乾坤《鲁迅的生命哲学》黄海飞;87-94
发现经典·邱华栋专辑
“月亮的朋友”——邱华栋与1990年代刘大先;95-102
历史观、说书人叙事与武侠的救赎——对《十侠》的一种理解与分析王春林;张浩;103-108
城史流转与人心迁变:城市发展史视域下的邱华栋小说王辰龙;109-115
1990年代:从城市书写到城市文学——以邱华栋的北京书写为例陈若谷;116-122
文学“故乡”与传统重塑——邱华栋创作论孙萍萍;123-128
盛代元音——长篇小说《空城纪》后记邱华栋;129-130
现象透视
创意写作的疗愈之维——早期创意写作的疗愈价值及其历史化考察葛红兵;李枭银;131-138
民族精神的寻根之旅——论当代家族文学的叙事转向苑宇轩;王婧娴;139-145
灾害的镜像与创伤:1990年代生态散文书写反思张旖华;146-151
城市化生存的“社会性自我”建构——基于21世纪中国城市移民电影的分析艾志杰;152-157
《东北日报》的工人创作与“人民性”文艺观郑思佳;周珉佳;158-163
文学史叙述中“城市”想象与变迁——以乡土文学为坐标与参照的谱系学考察赵振杰;164-171
评论阐释
寂静的时刻与庄严的苦难——东西中短篇小说论张德明;172-179
开拓生态散文写作的新疆域——评陈应松的“神农野札”系列散文张颖;180-185
历史缝隙中的生命絮语——论《一把刀,千个字》王振锋;186-191
共享与错位:《应物兄》与《我是猫》知识书写比较曹轶凡;192-197
论王占黑小说的时代游离者书写萧映;钱墨痕;198-204
个体命运到时代形貌的透视与映射——《谁在敲门》的微观史视域解读李朝;205-209
地域、历史与审美中的文学“民族性”批评观建构——论石一宁《民族文学:现场与思考》罗莹钰;210-215